原標題:“里斯本丸”號的歷史回響(創(chuàng)作者談)
紀錄片電影《里斯本丸沉沒》拍攝現(xiàn)場,。
英軍戰(zhàn)俘后人與林阿根(前排老者)、中國漁民后代見面,。
“里斯本丸”號沉沒事件復原圖,。
以上圖片均為方勵提供
最早聽說“里斯本丸”號,是在2014年,。一次出海時,,我偶然聽說這艘沉船一直未被精準定位。我出身地球物理專業(yè),,多年從事海洋探測類工作,,出于一種挑戰(zhàn)的心態(tài),我想要找到這艘船,。
隨著船只定位過程不斷深入,,我更加了解這段歷史。1942年9月底,,押送1816名英軍戰(zhàn)俘的日軍武裝運輸船“里斯本丸”號從中國香港出發(fā)前往日本,。由于日軍違反《日內(nèi)瓦公約》,未懸掛任何運送戰(zhàn)俘的旗幟或標志,,該船行駛3天后,,在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沉船時刻,,英軍戰(zhàn)俘跳海逃生遭遇日軍掃射屠殺,,東極漁民冒死營救。歷時25小時,,“里斯本丸”號最終沉沒,。
時光飛逝,沉睡的“里斯本丸”號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被人淡忘,。在定位接近尾聲時,,我突然意識到,我腳下的海域中,,800多個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年輕生命就像一個個被塵封的秘密——我想將他們挖出來,,聽聽歷史的回響。這,,是我拍攝紀錄片電影《里斯本丸沉沒》的初衷,。
“打撈”沉船——
一段關(guān)于歷史、生命,、人性的記錄
首先,,我將這部電影作為一段歷史的記錄。“里斯本丸”號沉沒前,,上千名青年戰(zhàn)俘究竟遭遇了什么,?為弄清他們的遭遇,我們在英國《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衛(wèi)報》刊登尋人啟事,,最終找到380多位親歷者的后代,,收集了上萬張歷史照片,并面對面采訪了130多人,,包括3位當時已近百歲的事件親歷者——皇家蘇格蘭軍團二等兵丹尼斯·莫利,、米德爾塞克斯軍團二等兵威廉·班尼菲爾德,以及曾參與救援的中國漁民林阿根,。
見到3位老人時,,經(jīng)年累月的磨礪加之不甚良好的身體狀況,令回憶與講述困難重重,。他們是否還記得,、還愿意想起當年的情況?我特意拿來當時船只的聲吶圖,,和他們聊起船上的情況,,漸漸打開那些塵封的記憶。
船只被擊中后,,日軍將所有英軍戰(zhàn)俘封鎖在船艙底部,,用木條和帆布釘死艙門。一時間,,絕望的情緒蔓延,。不甘被困,英軍戰(zhàn)俘展開自救,,破艙跳海逃生,。
然而,,他們跳出船艙后迎來的不是自由,而是日軍的瘋狂掃射,。危急關(guān)頭,,上百名中國漁民劃著漁船奮力相救,帶來生命的希望——“當時,,如果中國人不來,,我們就會全部喪生在日軍的機槍掃射下”——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莫利雙手微微顫抖,,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后怕,。他對我說,那些中國漁民可能不知道,,他們實際救的人比他們以為的還要多很多,。這段講述也令他的女兒丹尼斯·維尼倍感震撼:“中國漁民是英雄,如果不是他們趕來救援,,我父親就不會活下來,,也就沒有今天的我。”
在槍林彈雨中,,中國漁民先后出動小船46艘65次,,救起384名英軍戰(zhàn)俘。在鄉(xiāng)親們的帶領下,,當時17歲的林阿根劃著小舢板從早上8點救到中午,,一共救起了8名戰(zhàn)俘。
“我當時正朝著島的方向游,,看到岸邊有很多巖石,,還想著怎么爬上去,下一秒就看到一艘小船,。”提到中國漁民的慷慨相助,,班尼菲爾德的眼中仍然閃爍著熱淚,“我感謝中國漁民,。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救人,,即便日軍可能因此摧毀整個村莊。”
遺憾的是,,電影還未公映,,3位親歷者相繼離世。幸運的是,,在歷史的最后窗口期,,搶救性采訪將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公之于眾。
在拍攝過程中,我逐漸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也是一份生命的記錄,。這些遇難者是誰?他們的家人是否了解他們的遭遇,?事件發(fā)生后,,他們的家庭經(jīng)歷了什么?伴隨采訪不斷深入,,這些故事帶給我最深刻的觸動。
在英國尋訪的第一個星期,,許多故事令人心碎,。有的遇難者沒有骸骨或骨灰;有的遇難者沒有墓碑,,只有祖父母墓碑底部刻著的一行字,,猜測他“可能被淹死了”;有人一直珍藏著遇難親人的來信,,在信中,,時年22歲的哥哥囑咐當時還不滿5歲的弟弟,長大后照顧好家人……
我還記得第一批受訪者羅恩·布魯克斯,。最后一次見到父親查爾斯時,,羅恩只有5歲。直到父親遇難很久后,,家人才收到他被俘期間寫給母親的最后一封信,,這讓全家人以為他還活著。1945年,,家人正式收到查爾斯的死亡通知書,,最后一絲希望被徹底打破。近80年過去了,,講起這段往事,,羅恩依然淚流不止。他一直保留著這封信,,其中寫道:“我相信我們很快就會團聚,,我把所有的愛都寄給你,你和孩子們一定要保持微笑,。”
親歷者和家屬的講述,,讓我意識到這部電影也是一場人性的記錄。戰(zhàn)爭過后,,留下的傷痛幾代人也難以痊愈,。班尼菲爾德去世后,他的后人在電話中告訴我,,去世前幾天,,老人仍然難忘這段歷史,,噩夢般的經(jīng)歷是他最痛苦的回憶。許多遇難者家屬一生都活在對親人的追尋和思念中,,這段歷史是他們心中永遠的傷疤,。
這部電影也挖掘了人性的另一個層面——在極端環(huán)境下,人們?nèi)绾巫鞒龅赖屡袛??這種判斷是否會受到現(xiàn)實困境制約,?對此,中國漁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看到英軍戰(zhàn)俘衣服濕透,,赤裸身體,,他們主動送上衣服、熱水,、飯食,;當時島上沒有多少農(nóng)田,漁民常年半饑半飽,,但為安頓獲救戰(zhàn)俘,,他們傾盡所有。即便如此,,再次提及這段歷史,,林阿根和很多漁民后人只覺得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中國漁民毫不猶豫,、不計生死的人道主義精神,,跨越時空,燭照人心,。2020年,,林阿根去世時,許多英軍戰(zhàn)俘后人發(fā)來唁電:“他為世界留下的遺產(chǎn),,包括勇氣,、英雄主義和一個人在面對人類最殘暴惡行時所能施與的善。”
延續(xù)溫暖——
一場跨越時空,、國界,、民族的和平追尋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這段歷史的現(xiàn)實意義愈加厚重:它不僅是某個國家或民族的獨家記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挖掘“里斯本丸”號沉沒歷史的過程,也是一次跨越國界的合作,。
史海鉤沉,,第一棒由英國歷史學家托尼·班納姆完成,他的著作《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zhàn)時悲劇》為這部電影提供了素材。作為電影人,,我完成了第二棒,,將這些素材進行視覺化呈現(xiàn),讓這段歷史可觀可感?,F(xiàn)在,,第三棒交到全球觀眾的手中,在觀影過程中,,他們對戰(zhàn)爭,、對人性的感悟與反思會形成全球性共鳴,這種共鳴讓各國共同維護和平成為可能,。
中國漁民和英軍戰(zhàn)俘之間的故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體現(xiàn)——哪怕在最危急的困境中,,人性中共通的善意仍不可磨滅,不同國家的人民仍能攜起手來,,為彼此提供溫暖和依靠。
讓我欣慰的是,,這種暖意延續(xù)至今,。電影中,英國士兵約翰·韋弗與中國新婚妻子梁秀金從相愛,、結(jié)婚到失聯(lián)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動容,。今年3月17日,《里斯本丸沉沒》在英國首映,,梁秀金的獨生女黃婉瓊與我共同赴英,。這次同行,是為“萬里尋親”——韋弗的兩名外甥女和黃婉瓊在臺上相遇,,83年前締結(jié)的血緣令3位老人相擁而泣,,現(xiàn)場觀眾無不動容。5月20日,,“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揭幕儀式在青浜島舉行,,18位英軍戰(zhàn)俘后代從英國遠道而來,參與見證,。
《里斯本丸沉沒》放映以來,,我收到了130多封感謝信。其中一封信上這樣寫道:“縱然歷史滿目瘡痍,,這些閃耀人性光輝的義舉仍令人振奮,。而最珍貴的啟示莫過于銘記歷史至關(guān)重要,世人對此鐫刻在心,。”這也是當下我們想要發(fā)出的聲音:珍惜和平,,讓戰(zhàn)火不再肆虐。
(作者為紀錄片電影《里斯本丸沉沒》導演,李欣怡采訪整理)
更多熱點速報,、權(quán)威資訊,、深度分析盡在北京日報App
來源:人民日報
流程編輯:u028
如遇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等問題,,請在相關(guān)文章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版權(quán)侵權(quán)聯(lián)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