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因保密不慎而功敗垂成的例子屢見不鮮。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記述了大量與保密相關的案例,為后世做好保密工作提供了借鑒參考,。

 

君不密則失臣

漢靈帝光和元年,,自然界異象頻發(fā),在當時被視為災異之象,。于是漢靈帝詔見重臣于金商門集會,,共商災異之源及禳解之道。

會后,,心憂國事的議郎蔡邕立即草擬奏折,在奏折中他言辭懇切,,說這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征兆,懇請陛下親賢臣遠小人,,遠離張顥、偉璋等奸佞之臣,,重用郭禧、橋玄等德才兼?zhèn)涞馁t臣,。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天道,重振國運,。

蔡邕深知直言進諫的風險,,于是他在奏折末尾告誡漢靈帝“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愿寢臣表,,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奸仇”,。意思是說:君主不慎密,,就有失言的危險,;臣子不慎密,就有性命之憂,,希望陛下對奏折內(nèi)容保密,,不要讓盡忠的官員因為直言進諫而遭受奸佞之人的報復。

蔡邕

漢靈帝看到奏折后感慨萬千,,但離開時卻忘記將奏折收起來,,導致奏折內(nèi)容被身后的中常侍曹節(jié)偷看到,,曹節(jié)馬上向被彈劾之人通風報信,。由此,,奏章內(nèi)容被廣泛泄露,。一時間,那些被蔡邕建議罷免的官員都心懷怨恨,,開始接二連三地誹謗、攻擊他,。漢靈帝卻不知道是因自己保密工作沒做好而導致的后果,,絲毫沒有保護蔡邕的意思。蔡邕心灰意冷,,再次上書自陳,表明皇上此舉將導致今后無人敢直言進諫,。

最終,蔡邕因攻擊朝廷,、圖謀陷害大臣,、忤逆君主等莫須有的罪名,,被處以棄市之刑,。正直清廉的近臣呂強指出:“今群臣皆以邕為戒,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復得聞忠言矣,!”

臣不密則失身

漢哀帝建平元年,漢哀帝想立祖母傅太后為太皇太后,、母親丁姬為皇太后,,大司空師丹卻認為此舉不合禮制,表示反對,。這不僅惹得漢哀帝心生不快,,同時也得罪了傅氏、丁氏兩大顯赫家族,。

恰在此時,,有上書者提及貨幣改革,建議重新使用龜甲,、貝殼作為貨幣進行流通,。雖然師丹之前的言行已使?jié)h哀帝心生嫌隙,但由于師丹德高望重,,又是漢哀帝的老師,,于是,漢哀帝私下詢問了師丹的意見,,師丹表示同意改革幣制,。漢哀帝將此議題交由主管官吏進行商議討論,大臣們卻持反對意見,。師丹因年歲已高,,竟忘記了自己之前的回答,轉而附和群臣,,反對改革,。

貝殼貨幣

更為嚴重的是,,師丹又命令下屬書吏幫他起草奏折,不料書吏卻私下偷偷抄寫了奏折內(nèi)容,,導致內(nèi)容外泄。傅,、丁兩家子弟得知此事后,,認為這是良好的“尋仇”機會。他們紛紛上書告發(fā)師丹在書寫密奏時,,沒有做到嚴格要求下屬及時銷毀奏折底稿,、嚴禁私自謄抄等,導致奏折內(nèi)容被傳播出去,。

漢哀帝因念及師生情分,,并未立即處分師丹,而是征求將軍,、中朝大臣們的意見,,眾臣皆認為“忠臣不顯諫。大臣奏事,,不宜漏泄,宜不廷尉治”,。于是,,漢哀帝只能命令師丹交出大司空的印信,辭去官職,。

幾事不密則害成

所謂“幾事”,,則是指機密之事;凡涉及“幾事”,,當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在《資治通鑒》里就記載了一則因“私自擴大知悉范圍”而破壞整個計劃的故事。

事件發(fā)生在甘露三年,,吳國皇帝孫亮經(jīng)常對大臣孫綝提出許多質(zhì)疑和責難,孫綝心生不滿,,私下讓弟弟孫據(jù)進駐蒼龍門擔任宿衛(wèi),,同時派得力干將分別駐守各個軍營,以此鞏固勢力,。

孫亮得知后十分生氣,,秘密謀劃除掉孫綝。他讓黃門侍郎全紀悄悄告知擔任中軍都督的全尚,,即全紀的父親,,暗中整頓兵馬,他要親自率軍圍攻孫綝,,并特意交代全紀說:“卿去,,但當使密耳!卿宣詔卿父(全尚),,勿令卿母知之,。”因孫亮知道全尚的妻子和孫綝是堂姐弟關系,所以再三強調(diào)此計劃務必保密,,然而,,全尚卻將計劃向妻子和盤托出。其妻十分擔心孫綝的安危,,馬上派人將此秘密告訴了孫綝,。孫綝當即趁夜出兵捉拿全尚,,并在黎明時分包圍了皇宮。最終,,孫亮被廢為會稽王,,而全紀以父親全尚奉詔不謹,無顏面對孫亮,,自殺謝罪,。

以史為鏡,師古鑒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我們不但要在讀史中明理、增信,,更應通過讀史崇德,,時時謹記保密之重、刻刻警惕泄密之危,。

來源:保密觀

流程編輯:U071

如遇作品內(nèi)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版權侵權聯(lián)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