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2》熱度持續(xù)飆升,,小配角石磯娘娘“優(yōu)雅”地站在鏡子前,,有點自戀地不斷詢問鏡子“誰是最美的女人”成為劇中的經(jīng)典鏡頭,。按照一般人的審美,,她的形象絕對算不上美,但中國古人對山石審美的標準是“瘦,、透,、漏,、皺”,,有的干脆加上一個“丑”,,所以石磯娘娘反反復復地問自己是不是最美,并不是單純地搞笑,,皆因“丑與怪”是中國山石文化中避不開的審美主題,。《哪吒2》在無形中呈現(xiàn)了獨特的東方山石美學,。

《哪吒2》電影中的石磯娘娘變成的小石頭,。
 
安徽黃山奇石——“猴子觀海”。

江西三清山奇石——神女峰,。

白居易賞石“以丑為美”

上海博物館藏唐代孫位所繪《高逸圖》中玲瓏剔透的山石,。

山石可能是人類最早認識和利用的自然物,山石崇拜在遠古文明中普遍存在,。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媧補天石”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神石之一,。大地之母女媧摶(音tuán,,指把東西捏聚成團)黃土造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故事,,使“女媧石”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被賦予了非同尋常的創(chuàng)世意義。

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石頭逐漸進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有了精神方面的含義,被看作是堅韌不屈,、永恒不朽的象征,。不管是記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功績的瑯琊刻石,還是漢武帝時期昆明池中的石鯨,石頭在古人生活中所體現(xiàn)的美學思想與生命思考都跟遠古時期的山石崇拜一脈相承,。

魏晉南北朝時期,,隱士們寄情山水,更多關注大自然中的草木泉石,。山石作為獨立觀賞對象出現(xiàn)在庭院中:“多聚奇石,,妙極山水。”《南史·到溉傳》記載了一個有關奇石的故事:到溉是南朝梁時的官員,,梁武帝常拉著他一起下棋,,他倆每次下棋都通宵達旦。有一次下棋到半夜的時候,,到溉忍不住哈欠連連,,可面對棋興正濃的皇帝,不敢躺下來小憩片刻,,只好強打精神硬撐,。看到這種情況,,皇帝跟他說:“我們設個賭注吧,,這樣你就不會打瞌睡了。”“好啊,,那賭注是什么呢,?”到溉立刻來了興致。“就賭你家齋前山池里的那塊奇礓(音jiāng,,意為小石頭)石,,再加上你那部《禮記》。”梁武帝說,。于是,,到溉家庭院里長一丈六尺的巨大奇礓石就成為這次棋局的特殊賭注。當然到溉不能去贏皇帝,,認輸后只好將這塊罕見的石頭拱手相送,,這塊奇石由此成為皇家園林華林園中的一景。移石之日,,全城的人爭相觀看,,人們也仍將這塊奇礓石稱作“到公石”,即到公家里的石頭,。

唐代,,“石頭”作為獨立的審美意象廣泛走進王族貴胄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可謂無石不成園,,私家園林有了“山池院”的別稱,。唐代宰相李德裕建的平泉山莊,“得名花珍木奇石,列于庭際”,,有泰山石,、羅浮石、瑯玡臺之水石,、醒酒石等各種奇石,;另一位宰相牛僧孺的宅園“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卻只喜歡收藏太湖石,。

許多文人為山石揮灑過筆墨,勃發(fā)過詩興,。唐末畫家孫位在《高逸圖》中將玲瓏剔透的山石置于畫面中,,營造出清幽雅逸的藝術境界。不過,,唐代最有名的賞石者還要數(shù)白居易,,正是他將太湖石推上高位,其所撰《太湖石記》堪稱賞石理論的開山之作,。白居易晚年居于洛陽履道坊,,園中陳列罷杭州刺史時所得的天竺石,罷蘇州刺史時所得的太湖石,,這些怪石放在他的園林中,,醉后就睡于石上?!冻厣掀返仍娢淖髌氛宫F(xiàn)了他戀石愛石的故事,,可見其對石頭的癡迷。

“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這是白居易對自己珍愛的兩塊山石的吟詠。對這種丑物,,竟如此喜愛,,體現(xiàn)了石頭的與眾不同,也展現(xiàn)了白居易的獨特審美,。從他開始,以“丑”來描述石頭,,就給中國古典賞石設定了一個藝術范疇,,名人與山石的互動也使中國山石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了深刻的文化注腳。

米芾拜石頭為大哥

明代郭詡所繪的《人物冊之米芾拜石》,。上海博物館藏

宋代,,文人園林勃興,山石欣賞的境界開始由相對的具象進入半抽象或抽象狀態(tài),用于觀賞的山石從園林和庭院中登堂入室,,成為文人士大夫案頭欣賞把玩之物,。賞石歷史上有兩個極具影響力的宋代人,一個是米芾,,另一個便是蘇軾,。

米芾愛石成癖,因其行止率性不俗,、灑脫不羈,,人送別號“米癲”。人們愿意相信他在相石方面創(chuàng)立的一套理論原則,,即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法,。《宋史·米芾傳》記載了他在任無為軍行政長官的時候,,無為官署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形狀奇丑無比,米芾見到后非常高興,,說:“這塊石頭完全可以受我一拜,。”于是真的“具衣冠拜之”,并喊這塊石頭為大哥,。這個故事讓很多人津津樂道,,由此產(chǎn)生了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典故“米芾拜石”。

在后世的器物紋飾,、繪畫和園林里經(jīng)常會看到這個故事的影子,。北京頤和園有一塊號為“石丈”的名石,專門為它修建了一座石丈亭,,用的就是米芾拜石的典故,;晚清北京名園半畝園,園主人完顏麟慶自評其“半畝園以石勝”,,園中有傳說是明末清初李漁所堆疊的假山,,更收藏了很多奇石,并設置專門房屋陳列,,取名為“拜石軒”,;蘇州怡園也有“拜石軒”,軒北面庭院多奇石,。從這些名跡不難看出米芾拜石典故的影響力和文化魅力,。

蘇軾愛石,、藏石、賞石,、詠石,、畫石,提出“石文而丑”的觀點,,后世留有不少他對石頭的豪放之筆和深情之心,。根據(jù)他詩中所述,他在揚州曾得到一綠一白兩塊奇石,,綠石岡巒迤邐,,有孔洞前后貫穿;另一塊正白可鑒,。想起他早前在潁州時做的夢,,夢中到了一處官府,榜書“仇池”,,醒來后朋友告訴他,,此是“仙家福地”小有洞天。于是借杜甫“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的詩意將兩塊石頭命名為“仇池石”,,并作《雙石》詩記之,秦觀等好友紛紛與之詩詞相和,。駙馬王詵聽說仇池石后寫詩相請,,欲借一觀。但王詵借物不還的名聲讓蘇軾有所警覺,,猶豫再三,,他先送了一首詩給王詵,詩中把話說得很明白:借可以,,但丑話說在前面,,要有借有還。王詵也不示弱,,又給他回了一首詩,,直接說自己就是要這塊石頭,讓他看著辦,。蘇軾的朋友也各自表態(tài):有的認為不能送給王詵,;有的覺得不要因石頭破壞交情,但在蘇軾給他看了石頭后改變了想法,。后來蘇軾對王詵提出新的要求,,若你執(zhí)意要借此石,需以珍藏的韓干所繪二散馬圖來換,,王詵猶豫了,。朋友們有的說石頭和畫全給我,你倆就不會這么矛盾了,,有的說干脆焚畫碎石……于是,,在一片起哄聲里,王詵的這次借觀山石事件就不了了之了,。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山石文化發(fā)展的全盛時期,,亦是中國古典園林臻于大成的階段。這一時期山石品賞之風更為普及,,奇石成為園林,、廳堂和書齋不可或缺的陳設或清供之物。寫石,、愛石者中的佼佼者是曹雪芹和蒲松齡,。

曹雪芹著《紅樓夢》,寫的是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女媧補天時所遺的一方頑石,,經(jīng)一僧一道點化,成通靈美玉經(jīng)歷紅塵,,在石上記述其故事,,是為《石頭記》。

柳泉居士蒲松齡曾長期在同鄉(xiāng)畢際有的家里當私塾先生,,畢際有的父親畢自嚴,,官至戶部尚書,因愛石而建起了聞名遐邇,、冠絕一方的“石隱園”,,園內多奇石。蒲松齡在園中時有詩云“石丈猶堪文字友”,,并效仿米芾“我具衣冠為瞻拜,,爽氣入抱痊沉疴”。蒲氏《聊齋志異》中《石清虛》描寫了人與石的一段傳奇故事,。愛石之人邢云飛,,在捕魚時偶獲一方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遂供諸案頭,以命相許,。后屢遭豪強達官搶奪,,但邢云飛矢志不渝,總能覓石歸家,。石頭也愿意與真心喜歡它的人相伴始終,,最終人石同葬,。蒲松齡為此嘆道:“卒之石與人相終始,誰謂石無情哉,?”在古人眼里,,石頭是天然之物,富有日月之精華,,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卻蘊含著自然界千百年的神秘力量。

皇家園林奇石被封侯

北京北海公園瓊島上的太湖石,。

宋代時奇峰怪石各園皆有,,也有了專門從事疊石為山工作的工匠——山子。此時期最出名的皇家園林,,是宋徽宗營建的壽山艮岳,。

宋徽宗聽信道士劉混康之言:在京城東京(今開封)內筑山,皇帝必多子嗣,。于是,,便在宮城東北仿余杭的鳳凰山開始人工筑山,取名為萬歲山,,因東北方在八卦里為“艮”位,,建成后改名“艮岳”。宋徽宗認為帝王或神靈皆非形勝不居,,極為重視艮岳的營建,,專設應奉局于蘇州,搜羅各地奇花異石名木佳果運送京師,,一時間汴河之上舳艫相銜,,這就是巧取豪奪、勞民傷財?shù)?ldquo;花石綱”,,北宋王朝覆滅與此不無關系,。

艮岳中使用多種石材堆山,西宮門御道兩側為太湖石特置區(qū),,布列上百塊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峰石,左右大石林立,,有如迎賓石林,。而且“大峰特秀者,不特侯封,,或賜金帶,,且各圖為譜”,“廣百圍,、高六仞”的“神運峰”甚至被賜爵“盤固侯”,,可見其荒唐做派,。

然而好景不長,金兵攻陷東京,,北宋滅亡,,徽、欽二帝當了俘虜,,是為“靖康之恥”。艮岳很快就毀于戰(zhàn)亂,,那些精美的石頭,,有的成為戰(zhàn)火中進行防御的投石,有的流散民間,,還有的據(jù)說作為戰(zhàn)利品被金代統(tǒng)治者轉運至中都的瓊華島(今北京北海公園的瓊島),,用于都城宮苑建設。瓊島的石階之上立有乾隆皇帝御題“瓊島春陰”碑,,碑陰刻御制詩:“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跡感懷多。”《日下舊聞考》記有乾隆此詩小序:“承光殿之北,,孤嶼瞰臨北海,,相傳為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艮岳之遺,,金人輦致于此。”這些據(jù)稱來自于艮岳的太湖石又名“折糧石”,,金世宗在北京建大寧宮時,,役使很多人從汴梁(今開封)“艮岳”將這些石頭千里迢迢地運至瓊華島各處,當時規(guī)定從事繁重的運石勞役可頂替賦稅,,所以有“折糧石”之稱,。

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是清代帝王歷經(jīng)150余年營建的大型宮苑,,眾多景觀中不乏奇石的身影,。但侵略者的一把大火,讓那些奇石有的石毀跡滅,;有的不知所蹤,;有的幸有跡可循,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青蓮朵”的傳奇故事,。

“青蓮朵”原為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德壽宮內的舊物,,名為“芙蓉石”。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趙構禪位于太子趙昚(音shèn)后,,被尊為太上皇,。離開皇宮,他在秦檜舊第基礎上擴建為德壽宮后,,移居在此頤養(yǎng)天年,。宋高宗喜山水林泉,引水為池謂“小西湖”,,疊石為山曰“飛來峰”,,芙蓉石就陳于德壽宮后苑中。

南宋滅亡后,,德壽宮亦毀棄,,芙蓉石一直在原址與古梅相伴,畫家藍瑛和孫杕(音dì)合繪《梅石圖》,。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行至德壽宮遺址,看到矗立于雜草叢中的那塊奇石,,與他珍藏的《梅石圖》聯(lián)系起來,,遂撫石佇立良久。后來,,此石被運到京城,。乾隆皇帝將此石置于剛落成的長春園的園中園蒨園中,并賜名“青蓮朵”,,成為蒨園八景之一,。乾隆皇帝和大臣曾多次為此石賦詩,以紀其事,,還重刻梅石碑,,探尋梅石故事。

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青蓮朵”和其他一些奇石遺落在殘垣斷壁中。民國時期創(chuàng)建中央公園(現(xiàn)北京中山公園),,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主導將“青蓮朵”等部分圓明園遺物轉移至新落成的公園內,。2013年,“青蓮朵”又從中山公園移到了新建成的中國園林博物館中,,這一南宋時期的奇石一直保存至今,。

意想不到

北京也產(chǎn)太湖石

北京房山出產(chǎn)的青太湖石——“青云片”石。

園林里有各種山石,,常見的有太湖石,、青石、黃石、宣石,、英石,、筍石等,主要用于堆疊假山,,或者獨置觀賞,,或是置于室內案頭作為清供。不管哪種用途,,太湖石都是古典園林中最為重要的石種,,南北方的園林中都有它的身影。

太湖石因產(chǎn)自江蘇省太湖地區(qū)而得名,,以蘇州洞庭西山,、宜興等地所產(chǎn)的最為典型。多數(shù)人印象中的太湖石就是這些地區(qū)所產(chǎn)的太湖石,。但在廣義上,人們把各地所產(chǎn)千姿百態(tài)的有孔石頭都叫作“太湖石”,。除太湖地區(qū)之外,,北方也產(chǎn)“太湖石”,如山東青州太湖石,、臨朐(音qú)太湖石,、費縣太湖石,北京地區(qū)的房山太湖石,,這些統(tǒng)稱為北太湖石,。

北京出產(chǎn)的房山太湖石有兩種:一種質地堅密、清潤,,可稱之為青太湖石,,能夠形成孔竅玲瓏形狀的非常難得,多以褶皺嶙峋的形態(tài)為勝,,典型的為“青云片”石,;另一種呈暗黃色,質地不夠堅密,,略顯疏松,,稱之為土太湖石,用途以堆疊假山為主,,如乾隆花園,、北海快雪堂庭院里的湖石假山,。

作為北太湖石的代表,,房山土太湖石與青太湖石一起成為清代皇家園林賞石的重要品類。北京中山公園內的“青云片”石為典型的房山青太湖石,相傳為明萬歷年間米萬鐘采于房山地區(qū),,堪稱現(xiàn)存御苑觀賞石中最為玲瓏巧致的青太湖石,。此石孔穴明晰,結構奇巧,,玲瓏剔透,,似煙云繚繞。渾厚的外廓之下,,變化動態(tài)極佳,,有空靈之感而無瑣碎之陋,無怪乎乾隆對此石珍愛有加,,并為其御制《青云片歌》長詩,。

傳說探源

石頭緣何容易“成仙”

江蘇省蘇州留園名石“冠云峰”。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石磯娘娘有碧云童子和彩云童子兩個徒弟,,從這兩個童子的名字可以看出,,石頭和云的關系在文化傳承中始終是那么密切。古人認為“云觸石而生”,,故石為云根,;云與高山相連,而山有神仙之意,,故云起于山巔,,自是帶有濃濃仙意。山石得天地之靈氣,,所以頑石能夠成仙,。《西游記》中孫悟空就是從石卵中孕育而出,。

云是山的靈魂,,石是山的象征,因此很多園林名石的名字里都有“云”字或“峰”字,。蘇州園林名石有冠云峰,、瑞云峰、縐云峰,,北京皇家園林里有“云起”石,、“岳云”石、“青云片”石,、玲峰等,,都是傳統(tǒng)山石文化留下的印記。

磯是水邊突出的巖石或石灘,,石磯是水邊突出的巨大巖石,。在古代文人眼中,,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山石與水,、花木相配充滿生機,。難怪《哪吒2》電影中石磯娘娘成為小碎石逃跑的時候,頭上還帶著兩片樹葉,。

部分供圖: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寶鑫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版權侵權聯(lián)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