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柿子

芝麻

......

金秋風物

于味蕾綻放

細品深秋之醇厚溫婉

“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

風漸起,葉轉(zhuǎn)黃

夜微涼,,露成霜

伴著一日涼過一日的風

秋天的倒數(shù)第二個節(jié)氣

——寒露,,到了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農(nóng)歷九月,,百花漸落

菊花卻將身姿挺得筆直

它們五顏六色

將深秋裝扮得斑斕多姿

農(nóng)歷九月

也因此有了一個雅致的別名

——菊月

“鮮花入饌,,非時不食”

廣東中山人愛菊

菊花飲食習俗已有千年之久

人們種菊、賞菊,,更以菊花入菜

菊花肉,、菊花水欖

菊花八寶糯米飯、菊花魚球

在這里,,似乎“萬物”皆可以配菊花

將豬背部肥肉切成薄片

加入糖等原料腌制

待糖漬后的脂肪

變得如水晶般晶瑩剔透后

裹以清香撲鼻的菊花糠

菊花肉便做成了

淺嘗一口

脂肪之豐腴與菊花之清香

在唇齒間游蕩,、綻放

在云南

美好的一天

有時是從一碗菊花過橋米線開始的

傳統(tǒng)菜碼之外

引新鮮的菊花瓣入碗

米線仿佛也跟著明艷、亮堂了起來

“苗可以菜,,花可以藥

囊可以枕,,釀可以飲”

南宋史正志

曾這樣描寫菊花

秋季燥氣當令

幾朵菊、幾顆枸杞,,再來上一勺蜂蜜

倒入七八十度的溫開水

只消幾分鐘

一壺菊花茶便泡好了

尋一個午后,,窩在沙發(fā)上

看陽光穿過玻璃杯折射出溫暖的顏色

聞著淡淡的菊香

燥氣一掃而空

整個人都被治愈了

深秋時節(jié)

正是柿子成熟的時候

累累果實,掛滿枝頭

或金黃,、或紅艷,,自成景致

中國人對柿子的偏愛由來已久

漢武帝時期

司馬相如在《上林賦》里便有

“枇杷橪柿”的描寫

汪曾祺在《晚飯后的故事》里

曾描述過賣柿子的場景

“找個背風的旮旯兒

把柿子挨個兒排在地上

就著路燈的光

照得柿子一個一個黃澄澄的

飽滿鼓立,精神好看”

“柿”與“事”“世”等字諧音

有著吉祥的寓意

自喻“柿園先生”的齊白石

也曾多次以柿入畫

有時還會題上

“事事安順”“事事遇頭”一類的吉祥句

借物送福,,寓世世祥和

柿子的甜蜜

也一直滋養(yǎng)著中國人

因為甜度高,、能量足

柿子還有著“鐵桿莊稼”“木本糧食”的稱號

勤勞富足的人們

更是把柿子吃出了“花”來

陜西臨潼的火晶柿子

個頭不大,顏色偏紅,,皮薄如蟬翼

果肉像亮晶晶的小火苗一樣

它無絲無核,,清亮爽口

直接用嘴嘬

或者用吸管插進去吸溜著吃

就很美味

以火晶柿子和面做皮

核桃仁、牛羊脂油,、玫瑰,、黃桂等做餡

加油煎熟制成的黃桂柿子餅

油滋滋、香噴噴,、糯嘰嘰,、還爆漿

涼涼秋風中來上一口

甜在嘴里,暖在心田

安徽歙縣上豐鄉(xiāng)姬公尖

寒露前后

正是山野間最美的時節(jié)

曬柿子在這里自成一景

堪稱“徽州一絕"

舉目望去

一串串的柿子,黃澄澄,、金燦燦

滿眼都是豐收的喜悅

柿子多生長于北方

然而廣西的柿子

卻硬生生地“殺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的恭城月柿

脆甜可口

做出的柿餅,,也是相當講究

將柿子旋去皮,碼放在木屜上晾曬

等顏色從橙黃變?yōu)榻瘘S

考驗師傅們手藝的時候就到了

捏柿餅,,力氣大了會捏破

力氣小了捏不圓

用恰恰好的力氣將柿子捏得圓如滿月

才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月柿”柿餅

好一個“柿柿”如意

圓圓滿滿

秋天燥氣當令

宜食用一些具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物

芝麻,,就是其中之一

《神家本草經(jīng)》記載

“芝麻,補心臟,,益氣力,長肌肉

填髓腦,,久服強身”

自古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芝麻既可食用,,又可做油料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

“胡麻取油,以白者為勝,,服食則以黑者為良”

從芝麻中榨取的油脂

有著濃郁的烘炒的香氣

蒜泥,、蔥花、小米辣……

再來上一勺“靈魂”——芝麻油

一份四川火鍋的油碟蘸料便做好了

又或者你更愛老北京涮肉

那芝麻則會“變身”成芝麻醬

出現(xiàn)在你的蘸料碗里

降溫天氣里

親朋好友圍坐

從滾燙的火鍋中

夾起一片同樣滾燙的羊肉片

在蘸料碗中打個滾兒

放入口中

溫暖從頭到腳蔓延

人們對芝麻的喜愛

遠不止如此

它,,可以是糕點的餡料

可以包裹在面點的外面

還可以為燒餅,、麻團、馕等錦上添花

縱觀祖國南北東西

芝麻顆粒小小的

不那么起眼,,卻又好像無處不在

用力地點綴著人們的生活

寒露時節(jié),,秋意漸濃

一年好景,橙黃橘綠

寶藏青年愿您

心懷濃濃暖意,,亦有“好柿花生”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肇蕾 胡亞蓮

流程編輯:u070
 

如遇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等問題,請在相關(guān)文章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版權(quán)侵權(quán)聯(lián)系電話:010-85202353